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?这个节气还是很让人难以忘记的,元吴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,地面的露水更冷,快要凝结成霜了。还有很多相关的谚语,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寒露节气的谚语相关内容,一起去看看吧!
一、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
1、特点
寒露节气一般被大家当做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,到了这个节气的时候,很多男方的地区气温会持续下降,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℃,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,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℃以上,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℃以下。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,候(5天)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℃,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,已是冬季了。可以说这个节气已经开始了千里霜铺,万里雪飘,与华南秋色迥然不同,不同的节气带来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,注意好保暖才是最重要的。
2、风俗
斗蟋蟀:这个节气是北京人最爱的斗蟋蟀儿的高潮期。蟋蟀儿也叫促织,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,天气渐凉,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,故有“促织鸣,懒妇惊”之说。
观红叶:在这个节气的时候,北京人会到香山赏红叶,这样的行为早已成为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。秋风飒飒,黄护叶红。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京城的枫叶。金秋的香山层林尽染,漫山红叶如霞似锦、如诗如画。
登高:这个节气是很适合登山的,时间一长,大家就把这个节气当成了登高的最佳时期,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,景山公园、八大处、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,重九登高节,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。
二、寒露节气的谚语
吃了寒露饭,单衣汉少见。
寒露时节人人忙,种麦摘花打豆场。
寒露到霜降,种麦就慌张。
秋分早,霜降迟,寒露种麦正当时。
寒露到霜降,种麦日夜忙。
要得苗儿壮,寒露到霜降,夏至两边豆,重阳两边麦。
白露谷,寒露豆。
寒露收豆,花生收在秋分后。
豆子寒露使镰钩,地瓜待到霜降收。
豆子寒露动镰钩,骑着霜降收芋头。
寒露到,割晚稻;霜降到,割糯稻。
棉怕八月连阴雨,稻怕寒露一朝霜。
寒露前,六七天,催熟剂,快喷棉。
寒露不摘烟,霜打莫怨天。
寒露不刨葱,必定心里空。
寒露有雨,以后多雨。
寒露若逢天下雨,正月二月雨水多。
寒露少雨水,春季多大水。
寒露阴雨秋霜晚。
寒露雨风,清明晴风。
寒露收山楂,霜降刨地瓜。
寒露柿红皮,摘下去赶集。
时到寒露天,捕咸鱼,采藕芡。
寒露节到天气凉,相同鱼种要并塘。
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、寒露节气的谚语全部内容,寒露节气整体上还是不错的。
更多相关文章推荐:
..............
展开全文
更多免费相关测试
提示:本站所有内容,来源于古书或互联网,非科学的研究结果,仅供网友娱乐参考。
提示:本站图片以及文字部分摘录自互联网,若侵权请点击“投诉”按钮说明侵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