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节气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?太阳到达黄经90度就是夏至,于公历6月21-22日交节。夏至这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的白昼达到全年最长,且越往北昼越长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夏至节气的特点简介相关内容,一起去看看吧!
一、夏至节气的来历和风俗
夏至也是属于节气中的一个,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从过去到现在,在夏至的时候,一直都有庆祝丰收、祭祀祖先的习俗,以祈求消灾年丰。夏至这一天还有吃面的习俗,民间有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的说法,因为夏至代表着炎热夏天即将到来,人们的饮食以热量低、便于制作的食物为主,面条就常常是家庭首选,所以夏至面也叫“入伏面”。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,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,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。在民俗回归的当下,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。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,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、凉面了,夏至的时候天气是很热的,是很容易中暑的,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吃一些生冷的食物,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降火开胃,可以很好的防止我们中暑,还能保证我们的健康。夏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?夏至节气的由来!
二、夏至节气的特点简介
夏至过后有十五天的时间,中国民间把这15天分成3“时”,一般头时3天,中时5天,末时7天。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,日照充足,作物生长很快,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。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,有“夏至雨点值千金”之说。夏至,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,之后天气越来越热,因此民间有“夏至不过不热”的说法。夏至后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,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,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,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,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,气温将继续升高。一般年份,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。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有:“六月必有三时雨,田家以为甘泽,邑里相贺。”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,到了夏至的时候,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炎热的天气,同时带来的还有大量的降雨,但是对于南方和北方来说,降雨量是不同的。
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夏至节气的来历和风俗、夏至节气的特点简介全部内容,这个节气整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。
更多相关文章推荐:
..............
展开全文
更多免费相关测试
提示:本站所有内容,来源于古书或互联网,非科学的研究结果,仅供网友娱乐参考。
提示:本站图片以及文字部分摘录自互联网,若侵权请点击“投诉”按钮说明侵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