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元节的时间和风俗是什么?“七月半”本来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,后来也是被大家叫做“中元节”,这样的称呼是源于东汉后道教,佛教则称七月半为“盂兰盆节”。一定意义上,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,中元节归属道教,盂兰盆节归属佛教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元节的由来相关内容,一起去看看吧!
一、中元节的时间和风俗
中元节在北方的时间是七月十五,在华南地区的时间是七月十四,中元节在国内不同地区是有不同的风俗,比如,泊头市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、肉脯、酒、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。并持麻谷至田梗,称为“荐新”。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,并准备果蔬、蒸羊送给外孙,称为“送羊”。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,以蒸面羊赠送女儿。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,必宰牲畜,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,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。祭祀当天,先献上荤食与白酒,并“馒头”饭,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,灯火齐明,还要诉接祭之言。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,烧纸毕,跪拜先人。之后合家聚筵。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。腾越人祭祖后焚包,又用黄瓜一只,刻成船形,叫“黄瓜船”,与包一起焚化。民间相传,每年的七月十四/十五,是鬼门关大开之日。这个时候是阎王放小鬼回家的时候,可以让小鬼尽情享受人间伙食,所以,七月也被大家叫做鬼月,听起来就是一个不吉利的月份,所以,这个月份既不嫁娶,也不搬家。中元节又叫做什么节?中元节的传说?
二、中元节的由来
我们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,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秋尝祭祖的活动,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,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,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,又是道家的中元节、佛教的盂兰盆节,俗道僧三流合一。农历孟秋七月,作物成熟,我国一些地方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。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,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,谓之“秋尝”,又称“荐新”“尝新”,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。清乾隆《普宁县志》言:“俗谓祖考魂归,咸具神衣、酒馔以荐,虽贫无敢缺。”祭品之中,楮衣是不可或缺的。因七月暑尽,须更衣防寒,与人间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。在旧时,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,在世俗层面,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、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。这个节日历史悠久,但是现在流传下来的习俗已经是不完整的,基本上很难有统一的习俗,每个地区都已经发展成了专属习俗,所以,我们可以选择入乡随俗。
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元节的时间和风俗、中元节的由来全部内容,中元节还算是一个有意思的节日。
更多相关文章内容推荐:
..............
展开全文
更多免费相关测试
提示:本站所有内容,来源于古书或互联网,非科学的研究结果,仅供网友娱乐参考。
提示:本站图片以及文字部分摘录自互联网,若侵权请点击“投诉”按钮说明侵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