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节气的由来是什么?惊蛰这个节气的由来还是比较简单的,它在我国古代称为“启蛰”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,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,也是春耕开始的日子。一般这个节气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地方,会让人难忘,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惊蛰节气的古诗相关内容,一起去看看吧!
一、惊蛰节气的由来
惊蛰在24节气中是排第三个的节气,一般到来的时间是在农历二月初一左右,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农历三月五日至六日。
蛰伏,蛰伏意味着隐藏。春雷是指春雷乍起,把潜伏在地下冬眠的动物惊醒。每年入冬,许多动物躲起来冬眠,被称为入蛰;等到第二年大地回春,又被称为出蛰。地平线上回春,雷声渐多,旧时人们认为,动物之所以能从蛰伏中醒来,是因为被雷声惊醒,所以,有了惊蛰的说法。
在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二月节,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:“促春遘(gòu)时雨,始雷发东隅,众蛰各潜骇,草木纵横舒。”事实上,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,大地在回春,气候变暖才使得它们结束冬眠,惊恐地离开冬眠的地方。
在历史上,惊蛰也曾经被称为启蛰,到了汉朝的时候,汉景帝的讳为“启”,但是为了避讳,就把“启”改成与其意思相近的“惊”字。

二、惊蛰节气的古诗
1、《惊蛰》(唐)刘长卿
陌上杨柳方竞春,塘中鲫鲥早成荫。
忽闻天公霹雳声,禽兽虫豸倒乾坤。
2、《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》(宋)范成大
二分春色到穷阎,儿女祈翁出滞淹。
幽蛰夜惊雷奋地,小窗朝爽日筛帘。
惠风全解墨池冻,清昼胜翻云笈签。
亲友莫嗔情话少,向来屏息似龟蟾。
3、《水龙吟 寿族父瑞 堂是日惊蛰》(元)吴存
今朝蛰户初开,一声雷唤苍龙起。
吾宗仙猛,当年乘此,遨游人世。
玉颊银须,胡麻饭饱,九霞觞醉。
爱青青门外,万丝杨柳,都捻作,长生缕。
七十三年闲眼,阅人间几多兴废。
酸碱嚼破,如今翻觉,淡中有味。
总把余年,载松长竹,种兰培桂。
待与翁同看,上元甲子,太平春霁。
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惊蛰节气的由来,惊蛰节气的古诗全被内容,这个节气还是表特殊的。